高肅,字長恭,北齊渤海脩縣(今河北景縣)人,北齊宗室名將,神武帝高歡之孫,文襄帝高澄第四子,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,封蘭陵王。高肅勇武而貌美,自以為不能使敵人畏懼,常戴假面具出戰,敵見之莫不畏懼而后退,長恭趁勢砍殺,驍勇無比。史書所載:北齊蘭陵王高長恭“常戴假面以引敵”。


為了進一步傳承弘揚臉譜文化,景縣在景南新城核心區,建設臉譜公園。該公園占地面積4.8萬平方米,以弘揚蘭陵王和臉譜文化為主題,整體布局分為五個功能區:臉譜文化廣場區、曲藝活動區、曲藝文化展示長廊、曲藝花園、曲藝文化廣場。目前,該公園已成為人們學習了解臉譜文化的硬核“書籍”,也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。
邙山大捷:565年,北周與突厥再次聯師進圍洛陽。北齊武成帝命高長恭出兵援救。他率軍到達洛陽城外芒山,一面派一隊人馬與周軍交戰,且戰且退,引敵軍到深谷處,然后伏兵四起,殺向敵軍。與此同時,高長恭親率五百騎兵再次沖入北周軍中。至洛陽城下,呼城門守兵接應,城上認不出他。長恭免胄以示面目,守城人見是長恭,遂縋下將士數百人與之接應,長恭又反身殺人敵陣,所到之處,所向披靡,此戰大捷。
“蘭陵王入陣曲”:邙山之戰大捷,齊人振奮,特作“蘭陵王入陣曲”歌唱高肅。武士頭戴面具扮作他指揮、擊刺之姿,共歌謠之,歡慶勝利。后來高肅被鴆殺,然“蘭陵王入陣曲”以及這種頭戴假具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卻流傳下來,并演化成今日之戲劇臉譜。到了唐代,這種歌舞戲稱“大面”和“代面”戲。據唐代《教坊記》載:“大面出北齊,蘭陵王長恭性膽勇,面貌若婦人,自嫌不足以威敵,及刻木為面具,臨陣著之。”這是有關戴假面歌舞起源的最早記載。
(部分摘自《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景縣人》陳潔編著)(楊帥 李曉宇整理)